2023年3月21日是第23个世界睡眠日,睡眠是生命健康不可缺少的源泉。然而,晚上难以入睡、睡眠质量不高等睡眠问题困扰着许多人。不良的睡眠习惯可增加慢性疾病风险,拯救睡眠特“困”人需要“身心同治”,出现睡眠障碍要及时就医。
3月21日,沧州市中心医院临床心理门诊、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科、内分泌糖尿病四科、康复院区中医针灸理疗科在综合楼一楼大厅联合举办了“良好睡眠 健康之源”大型义诊,受到睡眠困扰的居民纷纷前来咨询。专家们现场为居民测量血压血糖、中医号脉问诊,并且由专业心理治疗师针对居民个体差异进行疏导治疗,现场服务居民百余人。
睡眠是身心健康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,几乎影响所有生理系统。睡眠可以帮助身体修复和恢复能量,改善免疫系统和心情,同时也有助于大脑记忆和学习能力的发展。不良的睡眠习惯会导致失眠、疲劳、焦虑、抑郁等问题,并可能增加慢性疾病的风险。
睡眠和精神、情绪问题密切相关,因此睡眠问题的治疗往往需要“身心同治”。大部分焦虑、抑郁患者都有睡眠障碍,单纯使用睡眠药物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,需要配合抗抑郁、抗焦虑治疗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。治疗睡眠问题需要从单纯的生物模式转向社会、生物、精神、心理综合治疗。
睡眠节律
“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”,描述的就是一种顺应自然的睡眠节律。然而,现代社会的照明条件、饮食变化、娱乐方式、工作需要等因素使得人们的作息时间发生了较大变化。理想的睡眠节律应与个体生物钟、自然环境、社会需求都和谐适应。一般而言,成年人最佳入睡时间为21-23时,最晚不超过24时,儿童及老年人则推荐在21时之前。
睡眠时长
睡眠时长应满足人每天体力和精力方面休养生息的需要。不同人对睡眠时长的需求存在较大差异。未成年人出于生长发育的需求,往往需要大于8小时的睡眠,而一般正常成年人的睡眠时长则在6-8小时。值得注意的是,有少数成年人平均每晚只需睡4-6小时,白天不需补觉也不感困乏,不影响注意力、记忆力等认知功能。这些人很可能是基因突变导致的自然短睡者(natural short sleeper)。
睡眠完整
一个典型的睡眠周期时长约为90分钟,每晚循环约3~5次。稳定的睡眠过程不应被觉醒事件频繁中断,而应是无缝的,非碎片化的。即使在睡眠循环周期切换时出现觉醒,也能快速重新入睡。
睡眠深度
睡眠可分为浅睡眠(N1、N2期)、深睡眠(N3期)、快速眼动睡眠(REM期)。其中,N3期深睡眠是恢复精力和体力的关键睡眠时相,且对记忆巩固也至关重要。睡眠结构随年龄而变化,一般而言,健康成人的N3期睡眠不应少于整夜睡眠时长的15%,此后逐渐减少,75岁后N3期基本消失。
睡眠事件
理想的睡眠过程不应出现过多呼吸暂停或低通气(憋气、打呼噜)等睡眠呼吸事件,也不应出现频繁噩梦、拳打脚踢等REM期异常行为。此外,不少异态睡眠(如磨牙、遗尿、梦游)或睡眠的生理变异(如梦呓、睡眠惊跳)也可能影响睡眠质量,需要引起重视。